行业动态

【茶文化】果敢老街古茶


image.png

果敢老街(今东城)地跨横断山腹地,澜沧江、怒江、龙川江穿墙而过,是古代著名的“南方丝绸之路、茶马古道”的要冲。境内高山深壑,地势复杂,雨量充沛,物产丰富;属亚热带气候,并具有明显的高原山地西部型季风气候特点,立体气候明显,年均气温在14.8-21.3℃之间,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-3℃,年降雨量在746.6-2095.2毫米之间。土壤多为黄壤、红壤、黄红壤,PH值大多在4.5-6.0之间,土层深厚,有机质含量高,植被较好,森林覆盖率达46%。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是果敢最适宜茶树种植的区域之一。


盛产普洱茶的东城,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傈僳族的龙虎斗茶。“龙虎斗”的调制方式也很特别:先将一小把晒青绿茶放入小陶罐,再用铁钳夹住陶罐在火塘上烘烤,并不断转动陶罐,使之受热均匀。待茶叶焦黄、茶香四溢,冲入热开水。接着像煎中药一样,在火塘上煮沸5-6分钟,使茶汤浓稠。同时,另置茶罐一只,内放半蛊白酒,冲入刚熬好的茶汁(注意,不能反过来将酒倒入茶汁中),即成“龙虎斗”。这时茶罐中发出“嗤——”的声响,待声音消失后,就可将“龙虎斗”茶一饮而尽了。有时还要在其中加上一些辣子面,使“龙虎斗”更富于刺激性。缅族、傈僳族、纳西族人认为,用“龙虎斗”治疗感冒,比单纯吃药灵验得多。将“龙虎斗”趁热喝下,会使人浑身发热,祛湿发汗,晚上睡一觉后,就会头不再昏,全身有力,感冒也就完全好了,但这种茶吃多了会上瘾,所以一般不提倡多用。




缅族的土罐烤茶。果敢老街缅族的土罐烤茶与西山的另外几个民族的罐罐茶相比,可谓是味道独特,声名远播,远近闻名。罐烤茶的功效在缅族群中有这样的说法,他们把这些功效归结为四大好处:即:“一是提精神;二是助消化;三是去病魔;四是保健康。”罐烤茶味道独特,香醇可口,可它的制作并不复杂,使用的茶具,通常是一个容量不大的土茶罐,和一个土茶杯或江西瓷杯。烤制时,先将土茶罐放在火塘里烘烤,然后再将适量的茶叶放入罐里烘烤,待茶叶烘烤得发出焦香味时,将烧好的开水适量倒入火塘中的土茶罐中。此时,土陶罐的高温和开水一起迅速煮沸,茶沫喷出罐子,茶香四溢,待水落后又加入开水使其再次沸腾,茶沫喷出罐子,这样反复三次后,即可将罐中的茶水倒入杯中饮用。彝家人有这样一句话:浓茶能解十几种大毒。所以彝家人除罐烤茶和糯米净茶两大特色茶外,也像汉族一样把茶的药用功效发挥到了极致。




缅族的盐巴茶。由于缅族群众长年生活在高山峡谷地区,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,气候寒冷干燥,缺少蔬菜,故常以喝茶的方法,来补充营养元素的不足。茶叶已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,每日必饮三次茶。缅族老乡,通常是一边喝着盐巴茶,一边吃着玉米粑粑。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。如果家中来了客人,他们会招呼客人落座,并立即端上茶盅,一边喝茶,一边交谈。隔壁邻里的人知道有客人来了,不管来人熟不熟也会主动来陪着聊天、喝茶。


土锅茶。土锅茶焦香浓酽,又称煨酽茶。其做法是:①烤茶,将紧压的饼茶或团茶放入土罐中在火上烤到焦香扑鼻,茶的颜色深褐色;②冲水,用滚开的沸水冲入土罐;③分水,茶水分入土陶杯,每人半杯;④饮茶,慢慢喝,喝快了会醉。


     


绿青竹茶。绿青竹茶一般是上山砍柴、种地、采茶、打猎,没有带水,喝山上的泉水又当心水不洁染病,故砍下粗大的甜竹作为煮水的容器,将山泉水装入大竹筒内靠放在火塘边上烧开,竹子烧焦了水也涨了,再投入茶叶或其他山上野生的可当茶喝的草药,即能解渴又能防病治病而且还有植物的芳香,常见可当茶吃的草药有10种:荨麻、野坝蒿、车前草、地竹叶、铜锤玉带草、野薄荷等。现在,古老的烤竹筒茶和烤绿青竹茶,已成澜沧江、怒江流域,普洱茶产地的各族群众招待宾客的一个古风犹存、民族味浓厚的地方特色茶饮项目。的确,那清泉的甘甜,青竹的清香,茶叶的醇香,加上一缕火烟味,化为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新味道,令每一位喝过的人久久不能忘怀。


傈僳族的油盐茶。其做法是:将茶放入土罐中,在火塘上烤,边烤边抖,烤至焦黄,在烤罐中放入少量的漆树籽油,也可放入少量猪油;加入盐,稍煎,冲入开水,离火倒入茶杯。茶味浓醇、香咸、油润。




傈僳族的糖油茶。该茶一般是婚庆上喝的茶。做法:将花生、芝麻、茶叶研碎后,在火塘上烤,边烤边抖,烤至出香味,冲入开水,加上切下的红糖沫。喝前先喝一杯罐烤茶,再饮红糖油茶,以祝贺新人先苦后甜,甘苦与共。


苗族、白族的谢客茶。做法:将核桃仁切成薄片,加上米花,将茶在瓦罐内烤,烤到焦香、炸响时冲入开水,然后将茶水冲入放有核桃仁片、米花的碗内即成。


果敢老街汉族待客的三杯(道)茶。旧社会,东城的大户人家待客讲究敬“三道茶”,一般是在客人进门落座后敬第一道茶,以示迎接;待宾主谈至半酣敬第二道茶,以示好茶助兴;到客人拜访即将结束时敬第三道茶,这时就是表示送客之意了。所有这些欢迎、谈事及至送行之意,都不用语言,而是用在不同时机的三次敬茶准确恰当地表现出来,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中国文化,特别是茶文化高妙的含蓄吧!